一
园林景观建筑学是一门涵义非
常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它已不单纯是‘艺术’或‘自我表现’了,已成为一种规划未来的科学;它是依据自然、生态、社会、行为等科学的原则,从事对土地及其上面的各种要素的规划和设计,以使不同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均衡关系的一门科学。
二 研究古代园林景观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从考察遗迹入手,通过考古、复原、测绘、分析等手段,研究古代造园的特点及手法;
二是从分析文献及理论著述入手,寻求古代园林景观理论发展的脉络,并与考古遗迹或存留的园林相比较、对照,从中发现规律或辨别真伪。
三 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研究,在方法上:
一是增加了运用现代技术如GIS等,通过新的视角对风景资源进行观测,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其重新定点、定位、定性,使人们从更大的范围、动态的研究景观成为可能;
二是更加注重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及思想研究。从人的基本行为入手,可更好的为服务,研究人的思想与心理,也使园林景观的服务功能及可持续性得到加强,考虑大众的思想、兼顾人类共有的行为、群体优先,这是现代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体系、流派及风格
园林景观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由于世界各地自然、地理、气候、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差异,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与风格,也形成了不同的类型与形式,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两大体系,即东方自然式园林、西方几何式园林。园林景观的分类由于历史演变、自然地理、人文风情不同,有多种分法,但从整体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园林景观,二是以人工景观为主的园林景观。
四 景观园林的类型
1. 按照园林景观的平面布局形势及开发特征,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园林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可分为自由式和几何式。
西方园林景观按历史年代的发展形成了
中庭式→勒•诺特式(几何式)→风景式→现代综合式等几种类型;
中国则形成了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
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建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也可以归纳为若干个类型,其中的主要类型有三个:
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
3 按地域分
一般来说,在世界范围内按地域划分了东方、西方、欧洲三大类型的古典园林景观类型。
就中国古典园林而言,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气候差异较大,经济与文化发展不一,按照不同的地域特征,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又可分为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西域园林等各种形式。其中江南、北方、岭南园林式其主体,代表中国古代造园的最高水平。无论从各自造园的要素、用材、技法、形式、布局特点等均有较大区别。
五 园林景观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将面临来自生存环境方面的种种挑战,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从园林景观学发展的趋势及需求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园林景观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二是园林景观学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及规划设计的对策科学化研究。
六 现代园林景观发展与展望
1、 在重视园林艺术性的同时,更加重视园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 保证人与大自然的健康,提高和改善自然的自净能力;
3、 运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及多种环境评价体系,通过园林对环境进行针对性的量化控制;
4、 在总体规划上,树立大环境的意识,把全球或区域作为一个全生态体来对待,重视多种生态位的研究,运用园林来调节;
5、 重视园林绿化和健康性,避免因绿化材料等运用不当对不同人群所带来的身体过敏性刺激和伤害;
6、 针对现代人的特点,重视园林心理环境学研究;
7、 全球园林向自然复归、向历史复归、向人性复归,风格上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在同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上,园林局部界限进一步弱化,形成建筑中有园林、园林中有建筑的格局,城市向山水园林化方向发展;
8、 绿色思想体系指导下的高技术运用在园林景观发展中作用日益显著;
9、 反规划的设计理念 。
第三章 景园艺术御景园文化
一 园林景观文化的历史发展
1. 园林景观文化的神话文明
园林景观文化的产生始于园林景观出现的最早期,此时人类正处于对自然认识的模糊、崇拜和迷信阶段,时间范围始于公元前3100~2300年,终止于公元前500~0年,这段时期以自然神秘论为主导,产生了诸如伊甸园、蓬莱仙境等许多神话传说中的园林景观形式,并由此产生灵台、灵沼、灵囿等园林景观的雏形。这种原始的园林景观文化积淀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代人的园林景观设计观念。
2 园林景观文化的宗教文明
自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期,人类的宗教文化、圣地陵墓和丛林寺院颇为盛行,形成了以宗教文明为核心的园林景观文化。
在中国,自然神秘论首先被突破,代之而起的是自然价值观。伴随着园林景观艺术的发展,出现山水文学、山水画及风水相地理论,并在《晋书•王导传》中出现“风景”一词,山水文学传述了园林景观之“意”,山水画表现了园林景观之“形”,园林浓缩了园林景观的“形”和“意”,而风水相地学作为古代的环境学则与园林景观有着许多潜在而玄妙的联系,好风水也是好的风景、好的居住场所,具体内容本书将在下面的章节再作进一步讨论。就全球范围而论,分别围绕着基督教域文化、伊斯兰教域文化和大乘佛教域文化而形成了三大园林景观文化。
3. 园林景观文化的科学文明
园林景观文化发展与科学文明时期,时间范围在公元1500年至公元1900年之间。在此时期,以西方
园林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提出和东方《徐霞客游记》为标志,园林景观文化开始注入了自然科学的内容。以西方风景画的透视理论和《园冶》中各种景的处理为标志,园林景观中以“景”为中心的视觉传达因素,开始被强调出来。在西方,围绕着空间、造型和景观进行了一系列的园林景观开发与建设;在东方,则围绕着时间、序列和意境,将山水、建筑、园艺、文学、书法、绘画融为一体,使园林景观具备了可观、可游、可居的特点,达到了造园史上的高峰。这一时期,受科学观念支配的西方园林景观文化和受艺术情感支配的东方园林景观文化并存并开始相互交融。
4.园林景观文化的科学艺术文明
园林景观文化的繁荣始自1900年前后,此时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力极大提高;人们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走向大众化、多元化的艺术为每一个人提供了施展艺术才能的天地,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时期。在这个以信息时间转换为中心的世界,电视、电视摄像和网络的普及,微波、卫星图像系统使得视觉世界的作用变得如此重要,视觉世界的内容显得如此丰富多彩,人们的视野逐步扩大,从局部到整体,从区域到全球,从地球到宇宙;从园林景观建筑、规划、地理、生态、林业、交通、环保到心理、文化、社会、美学、关注园林景观的专业越来越多;从国土景观、风景区域好室内景观(Interiorscape)设计,园林景观实践的范围越来越广;从景观视觉构造到园林景观审美意境组织,从景观环境行为到意境审美,从景观生态质量到绿色文化,园林景观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科学艺术文明时期的园林景观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古典园林景观传统观念已被打破,现代及后现代园林景观观念已逐步形成。
二 园林景观艺术的基本内容
1、 地形地貌艺术
地形地貌的利用与改造是园林景观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景观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美的典范。西方研究地景学,即大地景观,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艺术研究的重要方向,自然中的江、河、湖、海、池塘、瀑布、山峦、丘陵、峡谷、平川、草原等无一不是人间美景 。
① 科学调查、合理评价
② 因势利导、保护为主
③ 时空互动、远近结合
④ 高瞻远瞩、绿色映帘
2 水景艺术
水景艺术是园林景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几乎不存在没有水景的古典园林景观,瑞典造园学家欧•西润(O•Siren)在1940年出版的《中国的园林》一书中说:“水从来就是 a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园林中水的范围更大,所占的地位更为突出。”
3 园路的艺术
园林景观艺术在欣赏过程中欲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与园路的设计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园路的设计要方便游人去选择游览的目标,实际上游人还是依从设计的意图前进,这两方面必须巧妙地结合起来,慎密的处理复杂的游人心理。
色彩——园路的色彩宜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般不用鲜艳的原色;
肌理——园路本身是园林景观中景观的一部分,其表面的机理花纹效果应与整体相协调,并应体现园路设计的意图与风格,如草皮路、卵石路、碎片路、预制人造材料路、天然石材路等,不同材质,肌理效果不同,应合理选用;
质感——园路常需要用某种质感的材料来体现特定的效果或气氛,如日本枯山水中用耙耙过的白色砾石表示曾经被海水冲过的河滩或大海的象征,有的表示材质的柔软、粗糙、精细等不同的质感,在园路设计中应充分重视;
舒适感——园路的艺术美感与人行走的舒适感极为密切,令人行走困难,无安全感的园路是不会令人有美感的,如在坡道上采用抛光的花岗碎片平铺的道路,常会让人滑倒,尤其在雨中,无论这样的园路如何漂亮,因为没有舒适感,即失去了其以人为本的内在艺术性。
4 植物的艺术
5 园林景观空间艺术
园林景观布局及空间设计变化很多,其基本特征符合自然空间形态的变化规律,如自然环境中远山峰峦起伏呈现出节奏感的轮廓线,由地形变化所带来的人之仰、俯、平视构成的空间变化,开阔的水面或蛇曲所带来的水体空间和曲折多变的岸际线,以及自然树群所形成的平缓延续的绿色树冠变化线等。
6 园林景观中色彩的艺术
三 园林景观艺术的造型规律
⑴ 多样统一律 ⑵ 整齐一律
⑶ 参差律 ⑷ 均衡律
⑸ 对比律 ⑹ 谐调律
⑺ 节奏与韵律 (8)比例与尺度
⑼ 主从律 ⑽ 整体律
四 园林景观艺术的法则
⑴ 造园之始、意在笔先
⑵ 相地合宜、构图得体
⑶ 巧于因借,因地制宜
⑷ 欲扬先抑、柳暗花明
⑸ 开合有致、步移景异
⑹ 小中见大,咫尺山林
⑺ 文景相依,诗情画意
⑻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第四章 精元构成要素
一 园林景观是自然风景景观和人工造园的综合概念,园林景观的构成要素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工程设施等三个方面。
二 园林景观工程要素
1 山水工程
山水工程主要指园林中改造地形、模山范水、创造优美环境和园林意境的工程,山水是中国山水园的骨架。
2 道路、桥梁工程
园路是园林的脉络,桥梁又是道路的延伸,它是联系各景区、景点的纽带,是构成园景的重要因素。它有组织交通、引导游览、划分空间构成景观序列、为水电工程创造条件的作用。
3假山置石工程
我国聚土构石为山始于秦汉时期,历史上最大的假山是宋徽宗于汴京建的艮岳,最早大量搜寻奇石的是朱耐的“花石纲”,后逐步向“以卷代山,以勺代水”的方向发展。从聚土构石到山石堆叠,孤置赏石,直至近代的泥灰塑山,现代的水泥塑石的出现,使假山成为中国园林景观的特色之一。
4建筑设施工程
在风园林景观林中,园林景观建筑既能使用,又能与环境组成景致,供人们游览和休憩。按使用功能建筑设施可分为四大类:游憩设施、服务设施、公用设施和管理设施。
第五章 景园规划设计理论
一 景观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学派
目前,较为统一的划分为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识学派(或称心理学派)、经验学派(现象学派)。
1 专家学派
专家学派的景观评价工作,由少数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来完成,认为凡是符合形式美原则的风景都具有较高的景观质量。从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四个方面来分析,强调诸如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形式法则来主导景观质量的分级。此外,专家学派还常常把生态学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标准,因此,专家学派内部还有生态学派和形式美学派之分。
专家学派的VMS和VRM系统
① 观分类 ②景观质量评价 ③敏感性评价 ④管理目标 ⑤视觉质量(冲击)评价
2心理物理学派
心理物理学派是把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景观评价中,通过测量公众对景观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景观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各景观成份之间建立起数学关系。所以这种评价模型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是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即景观美景度;二是对构成景观的各成份的客观测量。
心理物理学派在景观评价中应用
①森林景观评价及管理应用
SBE(美景度估测值)=0.20*(阔叶草,磅/ 英亩)+0.60*(胸径>16吋的西黄松,株数/英亩)-0.10*(采伐残遗物,立方/英亩)+0.26*(灌木,磅/英亩)+0.04*(禾草,磅/英亩)-0。001*(胸径<5吋的西黄松,株/英亩)-0.02*(胸径5-16寸的西黄松,株/英亩)-3.87
②远景景观评价应用
多元回归方程:
SBE=127.12+10.32SHRP- 0.57SHRP2+1.79BVF-6.77MDAM-61.07FORDEN+0.93FLT
② 乐景观评价的应用
具有不同娱乐爱好的人对森林砍伐具有不同的审美态度,爱好狩猎和娱乐兴趣的人,往往对砍伐抱肯定态度,而爱好露营、漂流等活动的人,则持否定态度者居多。所以,人的各种活动(娱乐)爱好,也直接影响人的审美评判标准。此外Schroeder和Anderson等人还对城市娱乐区进行研究,发现娱乐区的安全感与人们的审美评判不存在线性关系。
③ 理物理学方法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心理物理学方法应用范围极广,远不止如上所述,如Latimer、Malm等人在1981年研究大气的光学特性与人的审美评判间的关系,发现大气的光学质量与审美评判有很高的相关性,并建立了以大气物理因子如色度、光彩、太阳高度角、云量为自度量来预测景观质量的关系模型。
心理物理学派特点:
一是景观审美是景观与人之间共同作用的过程,而心理物理学派的目的正是为了建立反映这种主客观作用的关系模型;
二是承认人类具有普遍一致的景观审美观,并把这种普遍的、平均的审美观作为景观质量衡量的标准;三是人们对景观的审美评判(景观质量)是可以通过景观的自然要素来预测和定量的。
3 认知学派
认知学派把景观作为人的生存空间、认识空间来评价,强调景观对人的认知及情感反应上的意义,试图用人的进化过程及功能需要去解释人对景观的审美过程。
认知学派是从更为抽象的维量出发(如复杂性、神秘性等)来整体把握景观,强调景观评价模型的普遍适用性。同时,许多研究证明了用维量来估测景观质量的可靠性和灵敏性。但是,如果只停留在抽象的维量分析,那就意味着它只是一种理论分析途径,只有把这些抽象的维量同具体景观因素相联系时,才能使认知学派具有实用价值,也才能使理论本身更趋完美。所以一般来说,认知学派需同心理物理学派的评价方法相结合。
4 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几乎把人的这种作用提到了绝对高度,把人对景观审美评判看作是人的个性及其文化历史背景、志向与情趣的表现。因此,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一般是考证文学艺术家们的关于景观审美的文学、艺术作品及名人的日记等来分析人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及某种审美评判所产生的背景。同时,经验学派也通过心理测量、调查、访问等方式,记述现代人对具体景观的感受和评价,但这种方法同心理物理学派常用方法有所不同,被测试人不是简单地给景观评出优劣,而要详细地描述他的个人经历体会及关于某景观的感受等,其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景观美景度量表,而是为了分析某种景观价值所产生的背景、环境。
重点 自然线势及飘积理论
一 自然界的自然力对地貌景物影响最为普遍的是风力、水力(流水、雨水)、地质重力、气体膨胀力与化学腐蚀力等。这些自然力作用于植物群落、山石岩体、砂土地形、江河川道、水际岸边等自然形体表面,历时日久,则显示出自然力对其形体的影响作用。如植物群落的密茂疏稀、山石岩体顶部的突兀浑圆、塬梁峁沟的自然均衡与稳定、地形的展延与竖向阶梯形的迭落、河道的弯曲与蜿蜒、洲际岸边的凸凹宛转与隆起平伸等等。
这种自然力作用于景物形状而造成的曲线线势的美,构成了自然景物形体的特征,而区别于人工意志造型的线势。
美国造园学家约翰.格兰特,卡洛尔.格兰特所著《《庭院设计》》中,提出了飘积理论,他认为风力是影响植物种子传播和繁殖的重要因素,所以自然景观中的咱然植物群落的形状它,是源于自然力量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飘积形体或飘积线势。
⑴ 风力为主力及雨、日照、地形、地表迳流等自然力,构成了自然植物群落的参差错落分布的形态,凸凹宛转的林际线,高低起伏与曲伸流畅的山林轮廓线。
⑵ 风雨为主及其他自然作用于无生命的山体、岩石构成了自然山石景物的外貌:如山石岩体部的突兀浑圆;塬梁峁沟的自然均衡与稳定;高山与丘陵连绵无际流畅的山际轮廓线等。
⑶ 风力作用于沙漠、戈壁滩而构成的均匀流畅的沙漠轮廓线。
⑷ 流水为主的自然力,所构成的河道的弯曲(河曲)与蜿蜒、洲际岸边的凸凹宛转与隆起平伸等更为流畅的自然线势。
二 自然线势在人工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自然力的飘积作用,常使自然影响的形体表面呈圆浑、稳定匀衡状态,线形呈曲线和下向动势(垂直与倾斜)。群体结构的空间分布呈钝角过渡,其景物形象与轮廓均表现出强烈的自然气息和动势。格兰特还发现自然曲线线势具有动态感,可使之产生稳定、中速、快速运动等景观心理效果。
⑵ 面边缘形成为“四不象”形态,类似某种形象如动物则容易误导人的视觉联想;
⑵水面应有一个主要空间和几个次要空间组成,且以桥、洞涵等手段体现水面之源,使之貌似活水;
⑶在岸边主要观景点的视野范围内,岸线凹凸曲折变化应不少于三个层次,较大水面时可以湖心岛作为调节;
⑶ 线曲折有致,辅以山石、花木等处理,不作规整光滑之处理。
三 园林景观组景手法
1园林景观结构与布局
园林景观的使用性质、使用功能、内容组成、以及自然环境基础等,都要表现到总体结构和布局方案上。由于性质、功能、组成、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同,结构布局也各具特点,并分为各种类型。但它的总体空间构园理论是有共同性的。
总体结构的几种类型
有自然风景园林景观林和建筑园林景观。建筑园林景观、庭园中又可分为:
(1)以山为主体;
(2)以水面为主体;
(3)山水建筑混合;
(4)以草坪、种植为主体的生态园林景观。
总体空间布局
景区空间的划分与组合
景区空间的序列与景深
观赏点和观赏路线
.运用轴线布局和组景的方法
四 园林景观造景艺术手法
中国造园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创意与工程技艺的融合,以及造景技艺的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包括主景与次(配)景、抑景与扬景、对景与障景、夹景与框景、前景与背景、俯景与仰景、实景与虚景、近景与借景、季相造景等。
五 园林景观空间艺术布局
园林景观空间艺术布局是在园林景观艺术理论指导下对所有空间进行巧妙、合理、协调、系统安排的艺术,目的在于构成一个既完整又变化的美好境界。常从静态、动态两方面进行空间艺术布局(构图)。
第九章 园林景观植物种植设计
一 园林景观植物种植设计基本形式与类型
园林景观植物种植设计基本形式
园林景观种植设计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第十一章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一 城市景观分类
凯文·林奇在对美国几个城市进行认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人们对城市的意象,归结出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即:道路(Pathe)、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s)、标志(Landmarks)。
二 城市景现的基本特性
(1)复合性
城市景观艺术是一门时空的艺术,它随着观察者在空间中的移动而呈现出一幅幅连续的画面。城市整体景观由各个局部景观叠合而成。
(2)历时性
城市是历史的积淀,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过程,它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设与改造,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产生风貌。城市景观只是一个过程,没有最终结果。城市景观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
(3)地方性
每个城市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特有的建筑形式与风格,加上当地居民的素质及所从事的各项活动构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
三 城市景观规划的程序
城市景观规划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始终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城市景观规划包括如下内容:收集和调查城市景观的基础资料;对城市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拟定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四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 体现博爱
尊重自然 和谐共存
延续历史 开创未来
协调统一 多元变化
五 城市绿地的作用
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绿地的使用功能
美化城市
六 城市绿地规划的原则
(1)城市绿地规划应结合城市其他各项用地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
(2)城市绿地规划必须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3)城市园林绿地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览的要求
(4)城市绿地规划既要有远景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
(5)城市园林景观绿地规划与建设、经营管理,要在发挥其综合功能的前提下,注意结合生产,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七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
(1)块状绿地布局
(2)带状绿地分布
(3)楔形绿地布局
(4)混合式绿地布局
八 工业企业园林景观规划
工厂绿化可分为工厂内局部环境绿化、道路绿化、厂前区绿化、周边绿化以及工厂与居住区之间的防护性绿地。由各部分绿化组成工厂绿化的整体。
第十二章 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规划
1环境容量
风景区容量 风景区游人容量应随规划期限的不同而有变化。对一定规划范围的游人容量,应综合分析并满足该地区的生态允许标准、游览心理标准、功能技术标准等因素。
2环境容量的确定
环境容量的问题是我国近几年来才重视的课题,特别是涉及大范围的室外空间容量——环境容量,如“城市容量”、“名胜风景区容量”等
风景区的环境容量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建筑容量、交通容量、场地容量、水源容量、能源容量、景观容量等。这些因素决定和影响着风景区的旅游规模。关于风景区环境容量的估算方法,目前许多学者都在探讨,统计下来其估算方式不外如下五种
3 旅游资源游览地区及设施面积容量法
风景游览路线容量法
卡口容量法
海滨合理环境容量“估算法”
综合估算法
关键词:园林景观建筑学,住宅地产景观设计,韦斯特国际